瞧,精读多重要!

【2012年的旧作】

无论我们在读博士,还是在做科研,都需要不断地阅读文献。现代社会信息多,节奏快,大家读文献时往往只能泛读。一篇文章拿过来,看看内容提要,读一读开篇简介,扫几眼中间的内容,看一眼结论,就算完活儿,奔下一篇了。 泛读的习惯大家都有,而精读常常被忽视了。

所谓精读,是要把一篇论文从头至尾,一字一句地读懂读透。每一个自然段在说什么,为什么这样说,都需要搞清楚。每一步数学推导,都争取弄懂,文章里跳过的步骤,要把它补上。精读要花很多时间,所以只有比较经典的和最新的重要论文,才值得精读。
最彻底的精读,是复制(replicate)一篇论文。如果是理论文章,把每一步数学推导搞清楚,把所有的引理、公理独自证明出来。如果是实证分析文章,把数据拿到,按照作者描述的步骤写程序、做回归分析。这样复制一篇文章,跟写一篇文章差不多。初学做科研时,这种训练很重要。

David Card、Josh Angrist、和Bill Evans,都是一流的实证经济学家。他们给研究生上课,有个同样的要求,就是每个学生期末时必须复制一篇论文。学做科研就象学游泳,站在岸上听理论是学不会的,必须跳到水里扑腾几圈才能进步。复制论文,就是跳到水里学别人的样子去扑腾。

有越来越多的作者,在文章中直接表明愿意公开数据和统计分析程序,这样的文章如果很重要,就可以拿来复制。有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,比如《美国经济评论》和《经济研究评论》,要求实证文章的作者递交数据和统计分析程序,放到网上。这就给复制文章提供了方便。

再重要的文章,都有它的缺陷。我们通过精读文章,能认清缺陷在哪,会对下一步的研究有一些新的想法。原作者没有解决的问题,或者因为他们没有能力,或者没有合适的数据。我们没准儿正好有这个能力或数据,就可以继续往下拓展。科学知识的积累,都是这样一点一点完成的。
并不是只有新手上路时,才需要精读和复制文章。有经验的学者,有时要进入一个新的领域,也可以通过复制文章来做入门功课。我以前的一位老师,是《美国经济评论》主编,算个大牛了。朋友给这位老师做助研,曾经用整整一个学期,帮他复制别人的一篇文章。

物理学家费曼讲过一个故事。有一回,杨振宁和李政道写了篇论文,费曼跟也在搞物理的妹妹抱怨看不懂。他妹说:上楼去, 象个学生一样一行一行地读,推演每个方程,你就懂了。费曼这样做了,不但读懂了,还为自己的一项研究找到了突破口,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(Feynman 1997, p.249)。瞧,精读多重要。